close
 
這是台灣歷史博物館自己策的展,我個人還蠻喜歡整體的安排與展品的呈現,對於歷史與知識也提供的恰到好處。台灣與日本皆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,是兩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國家,又以近十年發生多次震度強的災害,策展人以十九世紀至今所發生的大地震為主,說明國家如何危機處理、公民力量發揮的影響以及文化保存的意識崛起。
展覽一開頭就以數據說明地震的駭人威力,日本發生的頻率不只高,劇烈地震還 20% 都發生在日本境內,如 311 大地震帶走了 30,000 條人命。有鑑於過去關東大地震、淡路島地震的經驗,日本政府對於地震的處理相當縝密,除了專門的災害處理單位,下轄機關分工細密,一層又一層地針對每個區域特別處理,日本是注重細節的國家,他們對於安全也向來不馬虎。
自十九世紀起,地震的影響有部分文字與圖片記錄,有些是圖畫、有些則是黑白照片,無論何種方式,都讓後代有機會了解曾發生在自己國家的事故。有張畫讓我印象深刻,他畫出東京一帶的地圖,要說明關東大地震引起的火災,延燒了多少距離,那是我旅行十天都走不完的地方,它就這樣燒掉了將近 40,000 人,很難想像那些美麗的所在也有傷疤,曾經的一片火海終於鳳凰再現。關東大地震的這塊,展出了許多實體展品,許多被燒蝕的器皿,不完整地令人悲憫,該怎麼想像如器皿被火燒的人類,是如何煎熬與痛苦。
除了瞭解歷次的日本震災,也發現台灣人對於日本地震的深有同感,311 大地震時台灣捐贈超過 200 億円,這樣的「報恩連鎖效應」在兩國持續發生,你來我往地互助建立了對雙方國民的好感,也算是一種成功的外交。去年我在雷門前遇到了一位日本叔叔,他拿著紙板表達對台灣大力捐款的感恩,用著簡單的英文向我們表達感謝,也拍了一張合照留影,雖然不知道他是怎麼知道我們是台灣人的啦哈哈!
展覽尾端放了一本日記,是 311 罹難者所留下的,她記錄下當時的心情與舉動,她說第一次海嘯來、第二次海嘯來、第三次海嘯來⋯⋯她和哥哥去海邊撿回被沖走的物品,然後親眼見證被海水淹沒的家鄉。
當文化保存意識遍地開花,越來越多人開始在地震發生後,興起保存與紀錄的念頭,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在台南大地震時,負起文化維護的責任,除了集合震災地點找到的遺失物品,也努力修復破損及泡水的古老照片,希望這群失去家的災民,能夠擁著過去的回憶繼續向前,史博努力為每個物品找回主人,這是相當感動的一環,當他們失去家園,也可能失去家人,至少沒有一無所有地重生。
arrow
arrow

    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